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文XML论坛 - 专业的XML技术讨论区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C/C++编程思想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61) ---- 用VC进行COM编程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61&rootid=&id=50300) |
-- 作者:卷积内核 -- 发布时间:7/20/2007 4:37:00 PM -- 用VC进行COM编程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这篇文章是给初学者看的,尽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并且尽量避免编程细节。完全是根据我自己的学习体会写的,其中若有技术上的错误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为什么要用COM 软件工程发展到今天,从一开始的结构化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再到现在的COM编程,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软件能象积方块一样是累起来的,是组装起来的,而不是一点点编出来的。结构化编程是函数块的形式,通过把一个软件划分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完成各自不同的功能,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藕合,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模块分给不同的人去做,然后合到一块,这已经有了组装的概念了。软件工程的核心就是要模块化,最理想的情况就是100%内聚0%藕合。整个软件的发展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结构化编程方式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就出现了面向对象编程,它相对于面向功能的结构化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知道整个自然界都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组成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正是靠着事物之间的联系、交互作用,我们的世界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活动的。我们可以认为在自然界中事物做为一个概念,它是稳定的不变的,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变的、运动的。事物应该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所在。面向对象的着眼点就是事物,就是这种稳定的概念。每个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属性,都有其固有的行为,这些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东西,而面向对象的方法就是描述出这种稳定的东西。而面向功能的模块化方法它的着眼点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它眼中看不到事物的概念它只注重功能,我们平常在划分模块的时侯有没有想过这个函数与哪些对象有关呢?很少有人这么想,一个函数它实现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必定与某些事物想联系,我们没有去掌握事物本身而只考虑事物之间是怎么相互作用而完成一个功能的。说白了,这叫本末倒置,也叫急功近利,因为不是我们智慧不够,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多想一步。面向功能的结构化方法因为它注意的只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联系是多变的,事物本身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联系则是很有可能发生改变的,联系一变,那就是另一个世界了,那就是另一种功能了。如果我们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只要事先把事物用类描述好,我们要改变的只是把这些类联系起来的方法,只是重新使用我们的类库,而面向过程的方法因为它构造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所以一点小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整个系统都要改变。然而面向对象方法仍然有问题,问题在于重用的方法。搭积木式的软件构造方法的基础是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可重用的部件、模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类库,因为我们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许多的类。但类库的重用是基于源码的方式,这是它的重大缺陷。首先它限制了编程语言,你的类库总是用一种语言写的吧,那你就不能拿到别的语言里用了。其次你每次都必须重新编译,只有编译了才能与你自己的代码结合在一起生成可执行文件。在开发时这倒没什么,关键在于开发完成后,你的EXE都已经生成好了,如果这时侯你的类库提供厂商告诉你他们又做好了一个新的类库,功能更强大速度更快,而你为之心动又想把这新版的类库用到你自己的程序中,那你就必须重新编译、重新调试!这离我们理想的积木式软件构造方法还有一定差距,在我们的设想里希望把一个模块拿出来再换一个新的模块是非常方便的事,可是现在不但要重新编译,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你可能要重新改变你自己的代码。另一种重用方式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是DLL的方式。Windows里到处是DLL,它是Windows 的基础,但DLL也有它自己的缺点。总结一下它至少有四点不足。(1)函数重名问题。DLL里是一个一个的函数,我们通过函数名来调用函数,那如果两个DLL里有重名的函数怎么办?(2)各编译器对C++函数的名称修饰不兼容问题。对于C++函数,编译器要根据函数的参数信息为它生成修饰名,DLL库里存的就是这个修饰名,但是不同的编译器产生修饰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你在VC 里编写的DLL在BC里就可以用不了。不过也可以用extern "C";来强调使用标准的C函数特性,关闭修饰功能,但这样也丧失了C++的重载多态性功能。(3)路径问题。放在自己的目录下面,别人的程序就找不到,放在系统目录下,就可能有重名的问题。而真正的组件应该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甚至可以不在本机,用户根本不需考虑这个问题。(4)DLL与EXE的依赖问题。我们一般都是用隐式连接的方式,就是编程的时侯指明用什么DLL,这种方式很简单,它在编译时就把EXE与DLL绑在一起了。如果DLL发行了一个新版本,我们很有必要重新链接一次,因为DLL里面函数的地址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DLL的缺点就是COM的优点。首先我们要先把握住一点,COM和DLL一样都是基于二进制的代码重用,所以它不存在类库重用时的问题。另一个关键点是,COM本身也是DLL,既使是ActiveX控件.ocx它实际上也是DLL,所以说DLL在还是有重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只不过我们通过制订复杂的COM协议,通COM本身的机制改变了重用的方法,以一种新的方法来利用DLL,来克服DLL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从而实现更高一级的重用方法。COM没有重名问题,因为根本不是通过函数名来调用函数,而是通过虚函数表,自然也不会有函数名修饰的问题。路径问题也不复存在,因为是通过查注册表来找组件的,放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即使在别的机器上也可以。也不用考虑和EXE的依赖关系了,它们二者之间是松散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轻松的换上组件的一个新版本,而应用程序混然不觉。
|
-- 作者:卷积内核 -- 发布时间:7/20/2007 4:39:00 PM -- (5) COM组件的核心是IDL。 我们希望软件是一块块拼装出来的,但不可能是没有规定的胡乱拼接,总是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各个模块之间如何才能亲密无间的合作,必须要事先共同制订好它们之间交互的规范,这个规范就是接口。我们知道接口实际上都是纯虚类,它里面定义好了很多的纯虚函数,等着某个组件去实现它,这个接口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模块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关键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应用软件厂商,我们的软件中需要用到某个模块,我们没有时间自己开发,所以我们想到市场上找一找看有没有这样的模块,我们怎么去找呢?也许我们需要的这个模块在业界已经有了标准,已经有人制订好了标准的接口,有很多组件工具厂商已经在自己的组件中实现了这个接口,那我们寻找的目标就是这些已经实现了接口的组件,我们不关心组件从哪来,它有什么其它的功能,我们只关心它是否很好的实现了我们制订好的接口。这种接口可能是业界的标准,也可能只是你和几个厂商之间内部制订的协议,但总之它是一个标准,是你的软件和别人的模块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基础,是COM组件通信的标准。 COM具有语言无关性,它可以用任何语言编写,也可以在任何语言平台上被调用。但至今为止我们一直是以C++的环境中谈COM,那它的语言无关性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以语言无关的方式来定义接口呢?前面我们是直接用纯虚类的方式定义的,但显然是不行的,除了C++谁还认它呢?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微软决定采用IDL来定义接口。说白了,IDL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家都认识的语言,用它来定义接口,不论放到哪个语言平台上都认识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理想的标准的组件模式,我们总是从IDL开始,先用IDL制订好各个接口,然后把实现接口的任务分配不同的人,有的人可能善长用VC,有的人可能善长用VB,这没关系,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你把最终的DLL 拿给我。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开发模式,可以用任何语言来开发,也可以用任何语言来欣赏你的开发成果。 (6) COM组件的运行机制,即COM是怎么跑起来的。 这部分我们将构造一个创建COM组件的最小框架结构,然后看一看其内部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IUnknown *pUnk=NULL;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创建COM组件的框架,不过我的兴趣在CoCreateInstance身上,让我们来看看它内部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以下是它内部实现的一个伪代码: CoCreateInstance(....) CoGetClassObject(.....) (7) 一个典型的自注册的COM DLL所必有的四个函数 DllGetClassObject:用于获得类厂指针 DllRegisterServer:注册一些必要的信息到注册表中 DllUnregisterServer:卸载注册信息 DllCanUnloadNow:系统空闲时会调用这个函数,以确定是否可以卸载DLL DLL还有一个函数是DllMain,这个函数在COM中并不要求一定要实现它,但是在VC生成的组件中自动都包含了它,它的作用主要是得到一个全局的实例对象。 (8) 注册表在COM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知道GUID的概念,COM中所有的类、接口、类型库都用GUID来唯一标识,GUID是一个128位的字串,根据特制算法生成的GUID可以保证是全世界唯一的。 COM组件的创建,查询接口都是通过注册表进行的。有了注册表,应用程序就不需要知道组件的DLL文件名、位置,只需要根据CLSID查就可以了。当版本升级的时侯,只要改一下注册表信息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转到新版本的DLL。
|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
5,156.250ms |